(1)编号。为便于管理和阅读,要对每个层次上的图及其加工进行编号。层次编号自上而下分别为顶层图(系统图)、0层图、1层图等。各层图的关系为父子关系,下层图为子图,上层图为父图。子图的编号就是其父图中相应加工的编号;子图中加工的编号由子图号、小数点和局部号组成。在这种编号中,图号中的小数点的个数就是该图所在的层次号,最后一个小数点前的号码就是其父图的编号。
(2)父图和子图的数字平衡。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同父图相应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必须一致,此即父图与子图的平衡。
分解的程度。对一个加工进行细化分解,一次分解成两个或三个加工,可能需要的层次过多;但分解得过多又难于让人理解。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,人们能有效地同时处理问题的个数不超过7个。因此,一个加工每次分解细化出的子加工个数一般不要超过7个。当所分解出的子处理已十分简单时,就可停止这种分解过程。
(3)图表格式。对于一个较大的系统来说,其数据流图可能多达十几张、几十张,一般都将他们装订成册。
局部数据存储。当某层数据流图中的数据存储不是父图中相应加工的外部接口,而只是本图中某些加工之间的数据接口,则称这些数据存储为局部数据存储。
(4)提高数据流图的易懂性。注意合理分解,要把一个加工分解成几个功能相对独立的子加工,这样可以减少加工之间输入、输出数据流的数目,增加数据流图的可理解性。